首页 > 教学动态 > 校园动态
上实剑桥动态|以言正声、听心立命,第五届“校长杯”辩论赛圆满落幕!(杨浦校区篇
2025-04-22  

在古希腊雅典学院的大理石回廊中,苏格拉底以诘问叩击真理之门;在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中,庄子与惠施以濠梁之辩窥见认知的边界。跨越千年,辩论始终是人类文明探索本质的锋利刃光。

第五届上实剑桥“校长杯”辩论赛以思想的锋芒与逻辑的交锋,再次诠释了语言的力量。从3月启动,历经数周鏖战,这场思辨盛宴圆满落幕。胜负之外,更见青年学子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叩问。

 

 
 

初  赛

 

本届赛事以「网络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」拉开序幕。第一轮辩论在G1-1代表队与G1-6代表队之间激烈展开,这一议题在当代社会始终激荡着思想的交锋。正方开篇,便如蓄势已久的利刃出鞘,以缜密逻辑为矛,以丰沛例证为盾,向反方阵地发起凌厉攻势。他们引经据典,字字铿锵,令在场众人不禁为反方捏一把冷汗。然而,反方辩手却似磐石般沉稳,以敏锐的洞察逐层拆解,步步为营,将正方的论据逐一化解。最终,随着计时铃响,胜负尘埃落定,G1-1代表队以毫厘之差险胜对手。

值得一提是其他班级之间的对决也是火力全开,G1-2班战胜G1-4班,5班与7班的交锋更是刀刀见血,将网络发展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议题尽数拆解,引来场下观众的阵阵欢呼。如果一个人从未凝视过星空,给他一台天文望远镜,他就能参透宇宙的隐喻吗?这只会摧毁创作的纯粹性与精神深度。

 

 

复  赛

 

复赛来临,G1-2的同学对战G1-3的同学,辩题为梗文化促进了表达/梗文化阻碍了表达。G1-2班先发制人,内卷、破防等热梗让表达更精准,一辩举例鲁迅也曾玩梗,二辩妙喻“梗是语言的快捷键”。G1-3班沉着反击,举证社交媒体跟风玩梗现象,质疑“当万物皆可绝绝子,我们还能好好说话吗?” G1-2四辩反将一军,最终,G1-2班以更鲜活的例证和机敏的临场反应险胜。

另一个赛场G1-1与G1-5之间双方你来我往,攻防之间尽显智慧锋芒,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,若不是反方的四辩总结陈词过于精彩,评委也很难决出优胜。

 

赛场金句

 
 

梗的滥用让我们的表达失去了个性。每个人都在使用同样的词汇、同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,就像是戴着相同的面具在交流,无法展现出独特的思想和灵魂。长此以往,我们的语言将变得单调乏味,难以传递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。

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娱乐性和新鲜感,但从长远来看,它对表达的阻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,避免过度沉迷于梗文化,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,回归到更有内涵、更准确的表达方式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交流中更好地展现自己,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思想。

 

 
 

决  赛

 

决赛是G1-2对战G1-5。辩题为“人工智能应该/不应该拥有身份证”,关亚南、李俊康、高瀚天、高浩展、王亦鹏老师担任了此次决赛评委。

G1-2班与G1-5班围绕人工智能是否应拥有身份证展开激烈辩论。正方(G1-2班)主张通过身份证规范AI责任归属与技术应用,反方(G1-5班)则强调AI的工具属性与潜在风险。双方从法律、伦理、技术三方面切入,呈现了一场逻辑与激情的碰撞。

经评委团审议,正方G1-2班以3:2险胜。评委指出,正方在责任追溯与技术规范上提出了可落地方案,反方虽犀利揭露风险,但对监管可行性回应不足。双方辩手逻辑清晰、案例扎实,展现了上实学子“敢辩、会辩、善辩”的风采。

第五届“校长杯”辩论赛获奖名单

 

 

 

冠  军:G1-2

 

 

 

 

亚  军:G1-5

 

 

 

优胜奖:G1-1、G1-3

 

 

 

 

参与奖:G1-4、G1-6、G1-7

 

 

 

最佳辩手:G1-1杨依澄、G1-3李硕菲、G1-6费旸、G1-2朱耀南、G1-5黄心紫

 

本届“校长杯”辩论赛,辩手们思维敏锐,逻辑严谨,自信大方地施展辩论才华,让观众由衷认同他们的观点。准备阶段,辩手们早做谋划,辩台上,辩手们密切协作,相互打气,以沉稳姿态迎接挑战,为团队荣誉奋力拼搏。借辩论助力学习进步,锲而不舍,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、成就自我;以辩论搭建友谊桥梁,集思广益,在交流中不断成长,走向卓越。胜负虽判,然思辨永存。今日之论战,必将成为明日之经典。

学生感想

 
 

初任四辩的体验让我忐忑又兴奋。对手缜密的论证逻辑与犀利的质询,暴露出我临场应变和思维创新能力的缺陷,让我正视自己。同时,这场辩论赛的开展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,更刷新了我的认知。希望通过这次体验带来下次更优秀的我。

——G1-2 储雨欣

 

辩论赛对我来说是新颖的,第一场我方准备充分,轻松赢下这局。只是第二场,对方比我们资历深,经验多,所幸勉强获胜,通过评委老师的点评有了新的感悟。可到了决赛,士气惊人的差,为了鼓舞士气,我在决赛中表现异常的亢奋。结局不免遗憾,过程才最精彩。尽管没有拿到第一,但经过此次辩论,我了解了辩论的技巧,精进了表达能力,能够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。

——G1-5 袁起菡

 

辩论不仅是思想上的交锋,更是团队的协作。在辩论的竞技场上,我方同对方的思绪随辩论冲破一层又一层思想的桎梏,一起越过一座又一座偏见的崖磊。不同的观点碰撞,让我收获了思维的提升和心态的成长,也教会我说服他人在于论证的严谨性与表达的自信心。这次辩论经历让我明白:理想的辩论,输赢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目的,而是从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中,发现辩论事物本身蕴含的真相。

——G1-2 王嘉毅

 

在一开始报名后我就后悔了,因为从未参加过这种活动,第一场比赛时,我紧张得连上楼梯腿都在发抖,准备了十多张稿子。在第二场比赛后老师提醒我们“辩论不是念稿子,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。”我这才反应过来。到了最后一场,虽然也准备了稿子,但当我真正开始聆听对方的观点并即时回应时,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。反而更流畅自然。尽管最终没拿到冠军,但这次经历让我突破了自己。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能自信表达,整个过程新鲜而又充满挑战,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别的成长。

——G1-5 张馨月

 

队友曾在决赛前夸我,说我是队里的王牌,对我的信赖溢于言表。但于我而言,是他们成就了我,初赛和复赛前,或许是我为他们提供了一点思路,但到了决赛我却像是被护在后面的那个。自由辩论环节的卡顿记忆犹新,对方质询时未及时捕捉的逻辑漏洞更让我如鲠在喉。这场胜利像是团队用默契编织的安全网,托住了我的青涩。一辩用她完美的立论为我们保驾护航,二辩也总是接住对面犀利的质询,四辩更是用她无懈可击的结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,相比于她们我的贡献实在有限,但这样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的力量,决赛的最佳辩手在对面,但胜利属于我们,靠的就是我们的默契以及对面比不上我们的“团队配合”。

——G1-2 朱耀南

 

刺激的角逐,激烈的交锋,直到站上这没有硝烟的战场,我才惊觉自己曾经遥不可及隔着屏幕仰望的辩论,如今竟真成为了自己青春的一段最精彩滚烫的注脚。那些与队友讨论辩题思维碰撞的点点滴滴,与对手语言较量有来有往的残酷博弈,也都被化做了青春的相册文件夹中最为激情的一节记忆胶卷。第一次辩论,紧张卡壳的立论,面对质询的手足无措,即使最后与冠军失之交臂,但回过头拿起那满是批注的辩论稿时,心中的感慨与释然,所学到的合作与思想却是什么都不可比拟的。

——G1-5 黄心紫

 

前几日我经历了一场十分精彩辩论决赛,并侥幸赢下。在这段时间不停的准备出战准备再出战的日子里,辩论教会我:语言是思维的利剑。从最初只会说"呃可能",到学会用数据与逻辑构建论点;从怯场发抖到享受思想交锋的快感。每一次立论、质询、结辩,都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,是对清晰结论的构想。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拆解对手的论证,更懂得了倾听与回应的艺术。辩论场上的每分每秒,都在重塑我的思维方式——更敏捷、更缜密、更包容。这场语言的博弈,让我明白真正的胜利不是压倒对方,而是在碰撞中接近更深刻的真相。 

——G1-2 祝琳淇

分享到: